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持续释放的大背景下,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转载自:新华财经
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更多政策利好将进一步释放。记者获悉,“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在酝酿制定中。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5G、大数据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同时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更多挖掘市场增长空间。
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高端应用持续拓展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的44%,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快速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
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蕴藏巨大发展潜力。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机器人产业日益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机器人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辛国斌表示。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大会期间展出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是我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辛国斌表示,当前机器人高端应用持续拓展,工业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和系统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发动机等多个高端制造行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医疗手术、教育服务、安防巡检、灾后救援等高附加值服务场景实现突破应用。
央地加快布局政策利好密集释放
“机器人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辛国斌表示。
他同时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突破,高端供给仍然不足,行业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从部委到地方密集释放新一轮政策利好。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表示,未来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升原创能力,不断拓展机器人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等环节相融互促,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营造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在牵头制定“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
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工信部将紧紧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共同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等前沿技术,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方面,工信部将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更多地挖掘市场增长空间。
各地也展开积极布局。例如北京表示,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将发挥科技优势,支持企业开展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机器人企业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以市场化机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单项冠军和行业龙头企业。
进一步拓展应用深度广度
在业内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快机器人加速向智能化演进,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广度。
专家指出,机器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动化阶段。第二阶段,是智能阶段,也就是人机协作、环境感知、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等。第三阶段是自主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表示,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加速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当前机器人不仅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也在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朝着自主化、融合性更好,多机协作的方向发展,是完备的,能够智能化、自主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事实上,面向各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实际需求,机器人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国内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已在47个行业大类、129个行业中类中广泛应用。
在向智能化加速演进的趋势下,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广度有望进一步拓展。工信部表示,将积极推动机器人向更多应用场景开放,在汽车、电子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进一步深耕,在矿山、建筑、农业、医疗康复等领域对接需求,开发拓展新型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先进、适用、易于推广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实验验证,支持各方共同建设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应用行业的精准对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