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械物联网平台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机械行业研究与投资策略报告:估值与景气并重

   2022-02-17 8120
导读

1.春季策略总体思路与观点稳增长目前的抓手主要体现在基建、地产、双碳、税收政策四个方面,尤其是前两者。一方面,机械设备作为投资的 二阶导,本身基建地产政策传导到机械设备会相对慢一些;另一方面,与基建地产

1.春季策略总体思路与观点

稳增长目前的抓手主要体现在基建、地产、双碳、税收政策四个方面,尤其是前两者。一方面,机械设备作为投资的 二阶导,本身基建地产政策传导到机械设备会相对慢一些;另一方面,与基建地产相关性比较强的工程机械板块又处 于国内的下行周期,也会影响逆周期政策对之的影响力度。


因此,我们更加倾向于从估值与景气两个维度,思考1月至今市场已经有了充分回调之后,接下来应该配置什么:


①低估值与高景气并重的板块性投资机会,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


②除了锂电设备板块之外,其他板块还有些低估值与高景气并重的个股值得推荐。


2.专用设备投资策略

2.1 锂电设备:新能源车产业链维持高景气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渗透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9.8万辆,同比增长 113.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6万辆,同比增长120.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8.2万辆,同比增长 120.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9.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22.6%。 2021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73.4万辆,同比增长 173.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60万辆,同比增长143.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3.4%,同比提升8pct,新能源乘用 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14.8%,同比提升8pct。


动力电池产量:2021年12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31.6GWh,同比增长109.0%。2021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 计219.7GWh,同比增长163.4%。


动力电池装机量:2021年1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26.2GWh,同比增长102.4%。2021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 量累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


锂电设备企业存货、合同负债高增长、订单显著增长


自2020Q3起,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缓解,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景气,动力电池厂商大举展开产能扩建,锂电设备 迎来前所未有的景气周期。 截至2021年9月30日,主要锂电设备企业的存货为181.4亿元,同比增长135.4%;预收账款与合同负债达到100.9亿元, 同比增长147.6%,体现出锂电设备企业在手订单充裕,支撑未来业绩高增长。从主要锂电设备企业新签订单来看,2021年相对于2020年几乎都有超过翻倍的增长。


2.2 光伏设备:“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装机需求向好


中电联预计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90GW


短期维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GW,累计装机容量3.06亿千瓦。预计2022年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4亿千瓦,2022年新增规模约90GW。


长期维度:预计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90%。在2050年全球变暖控制在1.5℃假设前提下,预计至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提升至14000GW,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 发电供给比例90%左右,其中光伏与风电占比63%。在该假设前提下,至2050年的未来30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 将超过840GW,而2020年该数值为260GW左右。2025年,我国电力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950GW。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700GW,占比 57.5%;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559GW。2030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67.5%,其中光伏累计装机量1025GW。(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硅片环节:2022年扩产规模仍然乐观,规划项目超过160GW


硅片行业两大重要的变化趋势分别为“大硅片”以及“薄片化”。就“大硅片”而言,光伏硅片 尺寸历经数轮演变:①1981年~2012年阶段,以100mm、125mm硅片为主;②2012年~2018年阶段, 隆基联合行业推出M1、M2单晶硅片,将尺寸统一化。③2018年至今阶段,硅片尺寸迭代加速。 2018年晶科推出G1(158.75),2019年韩华、隆基、中环分别推出M4(161.7)、M6(166)、 G12(210),大硅片成为市场焦点;2020年晶科、隆基、晶澳等7家企业联合倡议M10(182), 市场形成“182mm”与“210mm” 两大硅片阵营。2021年中环发布218.2大尺寸硅片。


2022年硅片扩产或仍将位于景气高位,核心取决于硅片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我们就2022 年预计将要实施的硅片扩产项目做了统计,就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扩产规模已经超过160GW。 左右2022年硅片行业扩产景气度的因素主要包括:①上游多晶硅原材料价格;②硅片企业自身盈 利性;③新老玩家在行业大扩产背景下预期市占率的考量等。我们认为其中硅片企业自身盈利性 是核心。另一方面,根据PV infolink的预测,2022年以后大硅片产量将超过70%,大硅片趋势下 大量M6(166)硅片需求面临萎缩,成为被迫退出市场的无效产能。



2.3 半导体设备:全球持续上行,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


整体来看,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稳中有升,规模超千亿美元。半导体厂商投资景气度延续,根据SEMI的测算,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 额为710.6亿美元,2021、2022年均进一步实现增长,达到千亿美元以上规模,续创历史新高。


分产品看,晶圆处理、封装及测试设备均有增长,其中晶圆处理设备增长最快。根据SEMI数据,数位转型与新兴科技趋势驱动下,前道晶 圆处理设备投资打破历史上的周期波动,录得连续三年增长。


分终端看,DRAM 与NAND带动晶圆处理设备支出中存储板块快速增长。2021年受益于全球工业数字化对前沿技术的强劲需求,代工和逻 辑板块占前道设备销售额过半。SEMI最新预测中,预期2022年大部分晶圆处理设备支出将集中于代工板块,支出超440亿美元。


分地区看,中国大陆地区晶圆处理设备支出维持全球前三。本土芯片制造企业扩产趋势下,预计2021、2022年中国大陆晶圆处理设备支出 维持全球前三。根据SEMI预测,2022年中国大陆晶圆处理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70亿美元,仅次于韩国的300亿美元与中国台湾的260亿美元。


向2022年看,全球主要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对未来增长仍有信心。短期来看,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整体预期四季度营收 同比实现增长,绝大多数预期可实现同比20%以上高增长,代表公司对2022年的业绩增长仍持乐观态度。长期来看, 5G、AI、汽车和物联网等广泛应用领域长期增长趋势+前沿节点资本密集度不断上升,半导体需求仍将长期增长,预 期晶圆厂设备开支增长势头延续,为设备提供长足发展机遇。


3.通用设备投资策略

3.1 制造业短期承压但向下压力趋缓,中长期产业升级趋势不变


自2020年第4季度以来,供需错配等原因导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是制造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注意到三点: 一、双碳工作的意见强调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的关系,防止过度反应,确保 安全降碳;二、近期大宗价格虽然依旧较高,但是上涨趋势有所放缓;三、2022年1月单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6.17万亿 元,同比增长18.92%,信用宽松信号明显。


1月PMI环比略有回落,但高于荣枯水平线


2022年1月,PMI为50.1%,环比回落0.2个pct,高于荣枯水平线。其中,生产指数50.9%,虽环比下降0.5个pct,但高于50%,表明制造业 生产延续恢复态势;PMI新订单和在手订单指数分别为指数49.3%、45.8%,环比-0.4、+0.2个pct,但是均低于荣枯水平线,表明制造业市 场需求面临一定压力;出厂价格指数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50.90%、56.40%,环比分别增长5.4、8.3个pct。


制造业就业人数进入下降通道


我们使用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从业人数代表国内制造业就业人数趋势。截止目前,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经历了两轮 下行期,上一轮发生在9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因为国企改革和重组导致的 “下岗潮”,是政策和市场转轨造成的特 殊情况,不具备趋势性;本轮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高点5258万人后,开始呈现回落趋势。从 中日人口金字塔来看,中日人口年龄结构类似,日本人口危机大致比中国早爆发20年左右,而日本制造业就业人数在 1999年达到高点后的下行趋势。结合中国年轻人喜欢服务业多过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将继续处于下降通道。


3.2 工控:短期增速有所放缓,长期成长和国产化趋势不改


中国工业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处于上升通道,2021Q1-4边际增速有所放缓。根据MIR睿工业的研究,伴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升 级和招工难、招工贵的情况持续,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的需求将继续增长,2016-2021年,我国工业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由 2055亿元增长至2923亿元,整体处于上升通道。从边际增速来看,2021年Q1-4,增速逐步放缓。


OEM型工业自动化近期表现相对较好。工业自动化根据下游行业可分为OEM型和项目型。OEM型市场是批量化供应,主要针 对设备制造,在工业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中占比接近40%,代表性下游行业包括行业如机床、3C电子、电梯、纺织等;项目型 市场是指工程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在工业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中占比接近60%,代表性下游行业包括市政及公共设 施、化工、电力、石化。


OEM型工业自动化市场中,大部分行业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增速有所下滑


2021年Q1-4,OEM型各行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增速呈前高后低态势,其中工程机械、建材和印刷行业的下降幅度相对较 多。


项目型工业自动化市场中,除冶金外增速均下滑明显


2021年,冶金行业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173.23亿元,同比增长31.05%,全年保持较快增速,主要受益于下游制造业需求旺盛, 以及国家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带来的节能改造需求。汽车、市政及公共设施等行业的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则下滑明显。


3.3 工业机器人:整体需求降温,关注轻量化国产化


短期工业机器人板块需求有所降温,但长期发展趋势无法阻挡


根据MIR睿工业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63万台,同比增长49.48%,整体增速较快主要由于2020下 半年市场景气度持续至2021上半年,市场需求同期较为旺盛。 2021Q1-4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从96.23%下降至7.02%,判断主要由于:①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持续导致主要下游制 造业需求有所回落;②2020Q3、Q4则由于疫情造成当年Q1、Q2订单延期,因此基数较高。


2021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较快,但月度增速呈前高后低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36.60台,累计同比增长54.40%,虽然有所下滑但 仍增速仍然较高。其中,12月当月产量达到3.52万台,同比增长18.41%,增速环比减少16.62个pct。


分下游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工业机器人继续销量增速变化趋势分化


根据MIR睿工业,2021年第4季度,锂电池、仓储物流、医疗用品、食品饮料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 146.63%、117.21%、63.39%、60.14%,且增速较2021Q3有所回升;汽车整车、电子、金属制品、家用电器则增速下降 较为明显,分别为12.04%、10.43%、9.09%、4.96%。


4.工业服务投资策略

4.1 检测服务:市场开放与标准升级推动行业长期成长


从整体指标来看,我国检测服务行业快速壮大。2020年,我国检测服务行业收入为3585.9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 速同比放缓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检测机构数量为48919家,同比增长11.1%;从业人员数量为141.2万人,同比增长9.9%, 设备保有量为808万台,同比增长13.7%。


市场端,我国各类产品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检测需求增长与难度升级。随着人民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提升以及产 业标准的升级,我国的产品标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快速发展。在广度上,项目不断丰富,2000-2009年中国国家标准 有7794类,到了2010-2019年我国标准有13023类,数量上大幅提高。在深度上,各项检测标准不断升级,对于检测指 标要求更加严格。随着中国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标准将逐步提升,提高对检测技术的要求。


政策端,我国检测服务市场不断开放,推动行业发展。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提出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 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2017年国务院首次将检验检测服务 业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近年来,行业受到的重视与支持力度空前,我国第三方民营检测服务行业迎 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民营检测机构数量和出具检测报告数显著上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检测机构迎来蓬勃发展。2014-2019 年,民营检测机构数量由6602家上升至22958家,占比由31.6%上升至52%;民营检测机构出具报告数由11960.5万份上 升至30828.06万份,占比由42%上升至59%。(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 工业气体:行业稳步发展,传统与新兴下游共舞


工业气体行业是气体分离设备制造业的延伸,下游应用广泛


工业气体行业是气体分离设备制造业的延伸,通过空分设备,利用空气及工业废气并且消耗水、电等进行生产,得到 满足纯度要求的工业气体。工业气体下游应用广泛,包括化工、冶金、电子、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


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空间超过2000亿规模


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增速较快,增长空间充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14年-2019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由 898亿元增长到14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达到10.46%,高于全球工业气体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速10.2%。但目前我国人均 工业气体消费量相对于欧美国家较低,我国工业气体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第三方外包供气模式渗透率持续提升


我国第三方外包市场增长速度快,外包供气模式已成为主流供气方式。从供气模式来看,工业气体服务主要可分为外 包供气与自建供气装置。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初期主要以钢铁、化工等大型终端客户自建设备制气的传统模式为主, 气体利用率低,浪费较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理念被逐渐接受,专业性强的大型气体 供应商逐渐出现并逐渐占领市场,规模、成本等优势凸显。


在市场空间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第三方气体外包市场2014-2019年市场规模由443亿元增长到806亿元,年 均复合增长率为12.72%,外包渗透率由49%增长到55%,预计2024年外包渗透率可达61%,我国工业气体逐渐形成以第 三方外包为主流的供应模式。全球工业气体平均外包比例达到68%,成熟工业气体市场外包比例达到80%,相比之下, 我国气体外包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3 非标零部件服务:看好FA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持续成长


千亿级FA零部件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国内制造业,尤其是非标设备行业的快速成长(3C、新能源、汽车、光伏等), 非标零部件行业随之增长。据我们跟踪,我国千亿规模的FA零部件市场中,近半数为零散的线下流通市场,2-3成来自 于自动化设备厂商直接向零部件厂商采购,其余2-3成来自工业品超市、FA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等一站式采购平台。


一站式供应商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我们认为,非标零部件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产品品质、成本竞争力和供应时 效性的最优解。针对FA零部件订单小批量、高频次、多样化、短交期的特点,一站式供应商凭借丰富的产品品类、精 益的供应链管理、优化的成本管控脱颖而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未来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qjxwlw.cn/news/show-6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阴市鑫宏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7266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