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械物联网平台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机械行业研究:机械设备板块投资机遇全梳理

   2022-02-15 8210
导读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鲁佩、范想想)一、2022 年稳增长主线凸显,机械受益板块全梳理2021 年 11 月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近期市场稳增长主线凸 显,直接受益于稳增长的建筑建材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鲁佩、范想想)


一、2022 年稳增长主线凸显,机械受益板块全梳理

2021 年 11 月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近期市场稳增长主线凸 显,直接受益于稳增长的建筑建材板块表现突出,机械设备作为大中游行业,也将从不同方向 受益于稳增长。本篇报告,我们将结合政策重点,自上而下梳理稳增长政策下机械设备受益子 行业及相关标的。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2022 年稳增长主线凸显


1、近期稳增长政策及举措持续加码


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2021 年 11 月,国常会提出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强跨周期调 节,扩大有效投资;2021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 表示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 2022 年新增专项债限额 1.46 万亿,明确用于以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为首的九大方向。


2、稳增长重在稳投资,稳投资重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


2021 年我国实际 GDP 增速为 8.1%,2020-2021 年平均增速为 5.1%,从世界范围来看增长 具备明显优势,但从趋势来看逐季转弱,2021 年 Q1-Q4GDP 增速分别为 18.3%、7.9%、4.9%、 4%,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投资、社零、新增就业等各项数据均显现出经济承压特征。展望 2022 年,经济增长预期在 5.5%-6%,消费在疫情反复下疲软,出口基数较高或难维持较高增速,稳 增长的落脚点在稳投资。


2021 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4.9%,低于 GDP 增速,分拆来看,基建投资基本持平, 全年增速为 0.2%,房地产投资全年增速为 4.4%,制造业投资增速为 13.5%,2021 年固定资产 投资主要由制造业投资拉动。从趋势上来看,全年投资增速均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特别是房 地产投资,2021 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累计增速下滑 11.4%,后续增长乏力。展望 2022 年,稳 增长的发力点有望落在基建投资及制造业投资上。



1 月以来各地陆续召开两会并发布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也均将投资作为实现增长目标 的重要抓手。一季度各地专项债计划发行速度快于近年同期水平,稳增长持续发力。


(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发力重在两新一重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获多部门支持。2021 年我国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为 0.21%,1-12 月累计增速环比提高 0.38pct。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部、发改委和银保监会相 继表态支持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展望 2022 年,根据银河建筑组的预测,预计上半年基建 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 5%,全年增速为 3%。


多地启动一季度专项债发行工作,1 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 4802 亿元。近期多个地方政 府陆续公布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河南省成功发行 2022 年全国首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82.01 亿元,四川省今年首批专项债券 377 亿元也已成功发行,《2022 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 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确保一季度完成财政部提前下达的 2022 年地方政府 专项债券发行工作,争取上半年完成全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财政部已提前下达 2022 年专项债限额 1.46 万亿,有望于一季度发行完成,2021 年四季度及 2022 年一季度专项债发行 对 2022 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形成重要支撑。



基建投资方向将侧重于两新一重。两新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数字经济)和新型城 镇化改造,一重指的是重大工程,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基地建设等。通过梳理专项债投向, 2021 年四季度超六成投向基建相关领域。


我们认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机械设备的影响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老基建相关的,包括工程机械和轨交装备。工程机械下游受益于基建投资回升,但 受损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滑,我们预计 2022 年工程机械主要品类如挖掘机等或难维持持续 增长。轨交装备包括高铁装备及城轨装备。受疫情影响出行率降低,高铁客座率下降导致车辆 设备周转减缓进而导致招标采购下滑,我们预计随着疫情影响因素消除高铁招标有望回升至每 年 200-300 组。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潜力依然很大,城轨装备有望成 为受益老基建的最佳品种。


(三)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2 年制造业投资空间值得期待


2021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为 13.5%,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驱动力,但 2021 年三季度 以来边际放缓,制造业 PMI 指标也在 2021 年 9 月和 10 月出现了位于荣枯线之下,市场也产 生了对制造业投资边际持续放缓的担忧。展望 2022 年,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将继续承担拉动 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高于固定资产投资、高于 GDP 增速)。



我们追踪制造业投资的框架为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制造业投资。具体逻辑链条为:需 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指标 PPI 上涨, 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 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 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中,制造业投资受库存周期影响 呈现 2-3 年的周期性特征,从 2021 年三季度起处于下行期。


展望 2022 年,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空间依然值得期待。主要由于:(1)中国正处于制造 业由大转强的制造升级期,从顶层设计上看,2021 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深入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未来 5 年中国制造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短期来看,2021 年三季度以来碳减排压力下的政策约束限制了部分制造业的扩张,有望 在 2022 年得以释放,(3)新能源等行业的产能扩张依然持续且 2022 年增速快,传统设备的 绿色升级需求也有望释放;(4)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力有望对制造业投资形成 贡献。



(四)稳增长对机械设备投资的影响总结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稳增长主线下,对机械设备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度超前基建,轨交投资稳经济顺需求,城轨建设值得关注; (2)能源基地建设,风电光伏装机可期,设备端加快受益; (3)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充换电产业链设备类投资前景广阔; (4)“双碳”背景下,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需求启动; (5)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支持拉动投资。


二、基建适度超前,轨交投资稳经济顺需求,城轨建设值得关注

(一)政策仍然平稳适中,疫情短期拖累客运出行


2021 年,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预计将突破 15 万公里,全国铁路新增运营里程预计将超过 4000 公里,其中高铁约为 2150 公里。12 月 30 日,京港高铁安九段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高 铁运营里程预计突破 4 万公里。2021 年全年旅客发送量为 26.12 亿人,累计同比增长 18.5%, 旅客中转量为 9567.81 亿人公里,累计同比增长 15.7%,虽然同比稳定增长,但较疫情前数据 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轨交行业始终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通常由国家或政府的政策规划为主导,是调控宏观经 济的重要抓手之一。2020 年,轨交行业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被列入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的七大领域之中。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 动能。



从政策推动到民生需求拉动。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至 今,通常由国家规划主导,行业发展与政策关联度高,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2020 年与 2021 年全国轨道交通投资完成额长幅整体有所放缓、长期来看轨交投资额仍值得预期。在中长期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5 至 2030 年间的逐步完成,需求 侧与政策因素将并行决定发展趋势,强调民生需求和质量,其中城市化率的增长与居民出行需 求变化将渐显重要性,尤其是选择轨交的比例提升。因此我们预计,轨交行业投资将在继续处 于高位运行。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政策强力扶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未来政策 大概率将继续大力支持轨交行业的投资和发展以扩大内需。在财政支出的整体力度上,财政政 策更加积极,财政支出强度或将继续保持,预计将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以增强政府投资能 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城市群经济将持续推动城轨发展


绿色交通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步入稳定发展阶段。1 月 13 日,交通运输部 发布了 2021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绩单,2021 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35 条,新增 运营里程 1168 公里,较去年增长约 15%,洛阳、绍兴等 7 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一 边是政策支持,另一边是城市化对出行的刚需,我们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想象空间将进一步扩 容。


对标发达国家及其大型城市,城镇率的提高将必然带来城市公共交通的繁荣发展和轨道交 通密度的提升。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的城市轨交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化率越高的城市往往轨 交密度也相对越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 80%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还不到 70%, 以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参照,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近 20 年,中国的城镇 化率逐年稳步增长,从 1980 年的 19.4%,提升至 2020 年的 63%,相较于 2019 年增长 3.29 个 百分点,中国的城镇人口已达超 9 亿人。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稳步增长,大中城市的人口虹吸 效应逐渐明显,随着各大城市不断发布人才吸引政策,我们预计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仍将继续 提高。


与国际水平对标,中国城市轨交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我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目前的城轨地 理密度(里程/面积)与人均密度(里程/人口)相对国际主要城市较低。巴黎、纽约、伦敦的 地铁密度可达到 2.07、0.33、0.26 公里/平方公里和 1.01、0.48、0.45 公里/人,而上海、深圳 的密度为 0.12、0.09 公里/平方公里和 0.28、0.14 公里/人。



从统计口径角度出发,国内“地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统计长度基本相等,而在这部分 涉及到的国外城市中,“地铁”仅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有轨电车、地上铁路等也记 在里程中,因此这些国际主要城市的实际轨交密度会更高。从发展空间来看,我国一二线城市 的轨交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中长期内大概率将持续规划城市轨交基础设施建设,使之 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


城市群建设火热发展。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 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一般由 1 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 3 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 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 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目前中国编制了 19 个城市群规划,各地区城市群的 建设仍在大力推进和火热发展,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不断加强内在联系,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 动效应推动国家区域融合发展。


城际轨交基建有利于实现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为城市之间的人 口流动、经济交流等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有利于提高各个城市间的交通效率,实现城 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伴随着城市群的推进建设,城际轨交基建需求 增加,城际轨交基建迎来发展浪潮。



从 2012 至 2019 年,城际快速铁路年通车里程保持增长趋势,2019 年 889 公里的全年城 际通车里程与 2012 年的 289 公里相比翻 3.1 倍,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我们预计城际 快速铁路新增通车里程在未来也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三、能源基地建设,风电光伏装机可期,设备端加快受益

中国在 2020 年宣布,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2021 年 5 月国家能源局首次明确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 11%,并会逐年提高,到 2025 年达 16.5%左右, 为达称此目标,风电和光伏皆加快装机步伐,国内各项政策也为风电光伏发电铺路。


(一)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风电装机 280-300GW,相关设备公司受益颇多


据中电联披露,2021 年底风电累计装机达 3.3 亿千瓦,其中 2021 年新增 47.57GW,预计 2022 年底累计装机将达 3.8 亿千瓦,即 2022 年约新增 50GW。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仍维持高景 气度,预计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据中电联预测十四五预计新增风电装机 280-300GW。 截止至 2021 年 11 月,风电投资额为 1982 亿元,预计 2022 年风电投资额也将超 2000 亿元。



(二)光伏平价上网达装机爆发期,各产业链环节设备市场空间巨大


因政策利好及光伏进入平价上网时期,光伏装机需求呈现爆发态势。据中电联披露,2021 年底光伏累计装机达 3.1 亿千瓦,其中 2021 年新增 54.88GW,同比增加 13.8%,预计 2022 年 底累计装机将达 4 亿千瓦,即 2022 年约新增 90GW。据光伏协会预测,2025 年全球新增装机 将达到 270-330GW,其中中国新增装机 90-110GW。而高装机需求及各产业链的技术更新迭代 带来巨大的设备投资空间。截止至 2021 年 11 月,2021 年光伏投资额达 513 亿元,预计 2022 年将超 1000 亿元。


1.多家厂商布局硅片环节,未来 3 年硅片扩产达年均


130GW,设备空间巨大 下游的装机需求催生硅片端的扩产需求,又由于硅片端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扩产周期相对 较短,多家厂商纷纷布局硅片生产。根据扩产规划的不完全统计,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年均 扩产约 130GW,其中大部分在 2022 年开始投产,对应 2022-2024 年年均新增设备需求约 260 亿元(2 亿元/GW)。另外因硅片的大尺寸化及薄片化,存量市场的设备也需更新换代。



2.电池片扩产及技术路线调整带来设备更新换代


电池片 P 型向 N 型切换,技术迭代带来巨大市场空间。2020 年 PERC 电池渗透率占 86%, 但 2021 年 N 型电池快速发展,2022 年有 10GW 级 HJT 和 TOPCon 量产规划,两者渗透率不 断提升,因 TOPCon 产线可根据现有 PERC 产线升级,我们预测 TOPCon 渗透率比 HJT 更快 提升,但是 HJT 工艺更加简单,会在后期广受厂商青睐。据各大厂商扩产的不完全统计, 2022-2024 年电池片年均扩产约 160GW。根据自上而下的测算方法,我们预估约有年均 280 亿元的电池片市场空间。


3.装机需求促进组件加速扩产,新增及存量设备更新催生年均近百亿市场空间


组件扩产随着装机需求激增,半片多瓦多主栅等技术要求组件设备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厂 商扩产,2022-2024 年年均扩产约 110GW。自上而下测算组件新增产能及存量设备更新情况, 我们预估 2022-2024 年年均约有 94 亿元的组件市场空间。


四、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充换电产业链设备类投资前景广阔

(一)新能源汽车销量景气带动充电设备需求,换电补能蓄力弯道超车


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57.57%。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 车的销量有望超过 1000 万辆。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主要采用充电与换电两种模 式,以充电为主,换电为辅。



充电模式为使用充电桩进行补能。目前充电补能主要分为慢充与快充两种形式,分别对应 交流充电桩与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功率较低,电池需要 8-10 小时才能充满。直流充电桩 功率较高,电池在半个小时内就可充满 80%,但是直流充电对电池损耗较大。 换电模式为直接更换电池进行补能,通过换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储存、集中充电,于站内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按换电方式可分为底盘换电、侧方换电和分箱换电。


2021 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 261.7 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 114.7 万台,增 量34.0万台,同比上升89.9%;随车配建充电桩为147.0万台,增量59.7万台,同比上升323.9%。 2021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站数量达到 1298 台,相比 2020 年数量翻倍。


相比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在土地利用,补能效率、电网调配等方面更具优势。换电模式对 于土地的利用率高。在充电模式下,每一个停车位都需要配备一个充电桩,新增的补能需求只 能通过新建充电桩的方式满足。同时车辆对于车位的占用时长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充电桩闲置 的情况。而换电站类似加油站,需要更换电池补能的车辆可以做到随换随走,对于土地的需求 主要集中在前期建设上。



换电模式的补能效率更高。即使是在快充模式下,将电池充满 80%也需要半个小时。然 而,换电模式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可以将补能时间缩短至 5 分钟以下,大幅提升补能效率。


换电补能有利于电网错峰配电。受用户工作与生活的影响,目前充电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 某几个时间段,集中用电会加重电网负担。换电模式下,换电站能够在夜间用电低谷期对电池 充电,降低电网调峰幅度。另外,夜间充电还能降低充电成本。以北京一般工商业为例,电压 在 1 千伏以下的充电电价为峰时每度 1.42 元,谷时每度 0.29 元,两者之间有 1.13 元的价差。 同时,换电站的形式也有助于运营商统一调配,统筹管理。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补能方式依旧为充电补能。相比充电补能,换电补能仍然存 在成本较高、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交流充电桩与直流充电桩的成本分别为 5000 元与 5 万 元左右,而换电站的前期投入在 300 万-500 万之间,比充电桩高了两、三个数量级。另外, 目前市面上的电池种类繁多,不同的换电方式也会导致换电设备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车型很难 共用换电设备。


不过,换电站仍然具有较大降本空间。首先,换电站的成本结构中设备类成本占比较高, 随着换电站数量的增加,换电站设备的边际成本将会逐渐降低。其次,换电站能够充分利用峰 谷电价差,通过在夜间用电低谷期对电池统一充电降低成本。另外,目前大部分换电站仍为半 自动化操作,未来随着无人值守换电站的普及,换电站的人工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二)充换电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揽子鼓励支持充换电产业的政策。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要求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作为公 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同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2022 年 1 月 10 日,国家发 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鼓励推广智能有序充电,逐步提高智能有序充电桩建设比例,并且要求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 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并且明确了我国到“十四五”末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 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 20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目标。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在 3:1,其中价值量更高的直流充电桩占比为 40%。预 计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能够达到 2:1,直流充电站占比提升至 50%,对应的 充电桩市场规模为 1200 亿至 2000 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曾有相关企业研究过换电补能技术,典型代表为以色列的 Better Place 公司,其在以色列建成了 38 个换电站,然而由于极低的回报无法弥补高昂的建站成本, 该公司最终破产,换电补能技术也受到市场冷落。2019 年,随着相关支持政策出台,市场重 新开始关注换电模式。2022 年 1 月 18 日,宁德时代发布专用电池交换网络品牌 EVOGO,推 出由“换电块、快换站、APP”三大产品共同组成的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其中,电 池块采用宁德时代的 CTP 技术,重量能量密度超过 16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 325Wh/L, 能够提供 200km 左右的续航。同时,该电池块适配目前 80%以上的已上市电动汽车以及未来 三年内在专用 EV 平台上开发的电动汽车。快换站占地约三个停车位,最多可储存 48 个电池 块,只需一分钟即可更换单块电池。APP 承担了不同模块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用,提供了 人、车、站、电块的相互连接和服务。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公布了到 2025 年的换电站建设规划。根据主要换电站建设企业的布 局规划,预计 2022 年我国将建成换电站超 3000 座,以单换电站设备价值量 150-200 万元计算, 对应设备投资规模 45-60 亿元;到 2025 年建成换电站达 28000 座,对应设备投资规模 420-560 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五、“双碳”背景下,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需求拉动万亿级投资规模

(一)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带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产业化


“十四五”期间,钢铁、焦炭、水泥等重点行业将进行清洁生产改造。钢铁、焦化、建材、 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将选择 100 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建设。对钢铁行业的清洁 生产改造工程包括 5.3 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和 4.6 亿吨焦化产能清洁生产改造,涉及非高炉炼铁技术、全废钢电炉工艺、钢铁工业废水联合再生回用、焦化废水电磁强氧化深度处理 等工艺的推进。建材行业将完成 8.5 亿吨水泥熟料清洁生产改造,并实施水泥窑高效能低氮预 热预分解先进烧成、脱硫脱硝、余热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改造。



至 2025 年清洁生产改造合计投资约 3400 亿元,年均投资额 850 亿元。其中,1)钢铁行 业,将完成 5.3 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和 4.6 亿吨焦化产能清洁生产改造,按投资额 260 元/吨计算,总投资额为 2574 亿元;2)建材行业,按 100 元/吨投资额计算,8.5 亿水泥熟料 清洁生产改造需投资 850 亿元。


(二)能效提升行动催生节能降碳改造和产能置换需求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快速提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 年均降幅超过 4%、累计降幅近 84%,节能降耗成果显著。但与全球水平相比,我国单位 GDP 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


国家和地方政策陆续出台,推动相关行业领域能效提升。《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 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要求,到 2025 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 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30%。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的通知,对能效 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企业应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在 3 年内将能效改造升 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重点行业能效提升预计合计投入约 1.3 万亿元。假设如下:1)目前我国石化化工行业低 于基准水平的产能比例在 30%左右,结合行业基准水平和国家标准,假设炼油、焦炭、电石、 烧碱低于基准水平产能比例为 30%,水泥熟料和电解铝比例为 10%;2)我国炼油产能 8.95 亿吨,电解铝产能 0.43 亿吨,钢铁产能 10.3 亿吨,电石产能 0.38 亿吨,水泥熟料产能 18.4 亿吨,焦炭产能 6.3 亿吨,烧碱产能 0.5 亿吨。3)炼油、焦炭、烧碱、电石、水泥熟料、钢铁、 电解铝单位产能投资额分别为 2000、1500、4000、750、420、3000、6000 元/吨。


(三)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助推煤炭机组改造市场快速发展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20 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 比 56.80%。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煤炭占比逐年下降,但仍是消 费主体。因此,推动传统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煤电清洁利用。“十四五”期间,将从 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等方面对煤电机组进行改造提升。为支持相关设备和技术的 改造升级,国务院设立了 2000 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未来 4 年煤炭清洁利用投资总额约 423 亿元,年均投入 100 亿元以上。投资额:1)节能 改造方面,参考河南 841 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总投资额 6.95 亿元,“十四五” 期间 3.5 亿千瓦节能改造总投资为 289 亿元;2)供热改造方面,参考淮南市淮浙煤电 4X600MW 纯凝机组供热系统改造投资额 6494 万元,为实现 5000 万千瓦的改造规模,需投入 14 亿元;3) 灵活性改造方面,按照 30-90 元/千瓦投资额计算,为完成 2 亿千瓦的灵活性改造,投资额将 达到约 120 亿元。


六、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支持拉动投资

(一)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小巨人”路线


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可追溯到 2011 年的《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 闻发布会,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的朱宏任首次正式提出"专精特新"概念,指具有“专业化、精 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接下来的十年间,工信部、国务院、财政部等 部门相继出台各类文件和财税补贴政策,也先后评选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65 家专精特新名单中的机械板块 A 股上市公司


自 2019 年 6 月起,工信部已公布三批专精特新企业合计 4922 家,其中上市企业共 306 家,这其中机械板块的上市企业共 65 家:第一批 7 家,第二批 23 家,第三批 35 家。



1. 机械板块专精特新企业市值主要分布于 50 亿元以下


截至 2 月 7 日,机械板块的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中,市值小于 50 亿的企业共 40 家,占比 61.5%;市值在 50-100 亿之间的企业有 20 家,占比 30.8%;市值高于 100 亿元的公司仅有 5 家, 占比约 7.7%。在 65 家机械板块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中,市值排名前六的公司由高到低分别是: 奕瑞科技(288 亿元),长川科技(266 亿元),绿的谐波(171 亿元),亿嘉和(133 亿元), 中际联合(102 亿元)。


2. 机械板块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突出


65 家机械板块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 38.3%。根据各公司 2020 年的年报统计, 机械板块的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中,毛利率小于 20%的企业仅 6 家,占比 9.2%;毛利率在 20%-40% 之间的企业有 29 家,占比 44.6%;毛利率高于 40%的公司有 30 家,占比约 46.2%。



65 家机械板块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 ROE 为 11.14%。根据各公司 2020 年的年报统计, 机械板块的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中,ROE 主要集中在 5%-10%和 10%-20%区间,分别为 21 家和 20 家,总共约占 63%。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qjxwlw.cn/news/show-63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阴市鑫宏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7266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