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关键词:硬科技、新能源、专精特新,自下而上寻找α
机械是中游制造业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板块,下游涉及固定资产各个方面。机械类公司的产品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所用,所以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
2021年 1-11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 5.2%,其中增长主要受益于制造业投资的 拉动,1-11 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达 13.7%,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为-0.17%,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为 6%。
展望2022年,预计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正增长(受基数因素影响增速较2021年相比或放 缓),房地产投资在施工投资下行及土地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可能出现负增长,基建投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适度超前基建的背景下预计有小幅增长。
因此,2022年机械板块的机遇,我们认为依然来源于与制造业相关的板块。
但短期来看,受经济周期因素影响,且2021年基数较高,制造业投资增速2022年或边际放缓,投资机会将更多的来源于结构性机会,即高景气细分行业的投资,如受益于新能源、科技革命等的行业。
长期来看,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
2022 年机械行业重点细分子行业景气度变化趋势预测如下:
我们将机械的行业逻辑拆分为需求逻辑和竞争力逻辑。
当前时点,影响机械板块需求向上的三大因素分别为:新能源革命、新一轮科技周期以及机器换人;反映机械公司竞争力的角度有进口替代以及集中度提升(整合)。
2022 年关键词:硬科技、新能源、专精特新,自下而上寻找α。
硬科技:元宇宙、智能制造下的硬科技相关机械设备类机会
方向一:科技产业每10-15 年一轮升级周期,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 4G 时代步入尾声,5G 时代开启有望拉动新一轮科技红利释放,诞生新的算力算法终端龙头,也将带动新一轮投资。投资拉动下设备类受益的依然为具备技术优势、客户优势、规模优势的 3C 自动化龙头企业标的博众精工、科瑞技术等。
方向二:半导体设备,2022 年本土晶圆厂产能持续扩张,制程技术持续提升,设备国产化进程依然持续,关键环节国产突破。标的包括精测电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万业企业、华峰测控、至纯科技等。
方向三:机器人自动化,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趋势下机器人行业有望保持年均20%+的增长,标的埃斯顿。
新能源:寻找碳中和大势下的装备制造
方向一:新能源发电相关,包括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碳中和大趋势下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向上。清洁能源成为主力能源的背后离不开降本增效,光伏技术迭代,风电大型化制造降本及关键部件国产化,设备在降本中起到关键作用,受益弹性更大。标的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帝尔激光、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联赢激光、新强联、中际联合、金雷股份等。
方向二:新能源汽车相关,包括锂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强势,渗透率不断提升,产业链相关环节有望诞生众多 10 年 10 倍的赛道。
设备方面:
(1)锂电设备,随着下游扩产加速,十四五期间锂电设备 CAGR 超过 30%,
(2)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包括压铸机大型化,高压连接器等。标的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联赢激光、力劲科技、永贵电器等。
专精特新:寻找机械设备“隐形冠军”
2021 年以来,政策层面频频鼓励专精特新,且中国制造业正走向由大转强的关键阶段,在应对众多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上,小而美的企业具备其动力和活力。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且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集群,过去中国企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大而不强,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此轮制造升级,逐步迈向中高端,规模不再是首要目标,需要突破高附加值产品,在此过程中有望诞生一批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品质和技术的“隐形冠军”。这些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过程的脊梁。
二、自上而下把握符合时代大趋势的产业龙头:硬科技+新能源
(一)硬科技:元宇宙、智能制造下的硬科技相关机械设备类行业机会
硬科技是什么?定义宽泛,普遍表示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
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认为,硬科技可以被定义为一旦突破,就会引爆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
每一轮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新的生态、终端、商业模式,也将拉动新一轮投资。
当前时点,我们认为,随着新一轮互联网变革,以元宇宙概念为代表的一轮科技周期有望崛起,带动新一轮 3C 自动化投资;迈向万物互联的时代,芯片仍将迎来庞大的需求,半导体 设备景气向上;物联网时代推动智能制造走向现实,机器人自动化发展趋势向上。
1.元宇宙崛起有望带动新一轮 3C 自动化
元宇宙是基于网络传输变革(5G)+交互方式变革(VR/AR)+算力变革(GPU 等 AI 芯片) +内容生态(UGC)而产生的新一代大流量涵盖 AIOT 的互联网形态。
从 1G/2G/3G/4G 到 5G/6G,从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元宇宙,每一代互联网变革都能带来新一轮技术红利释放,诞生新的算力龙头(如英特尔、高通)、算法龙头(如微软、谷歌、字节互动)、终端龙头(如诺基亚、苹果)以及对应的商业形态。
进入 2020s,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第三代通用计算平台迎来发展奇点。
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2.6 亿部,同比下滑 6%,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 2016年见顶之后逐年下滑,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
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 1.64 亿台,同比增长 14%,平板电脑出货量自 2014年见顶后下滑,2020 年因疫情因素影响居家办公增多平板电脑出货量恢复增长。总体来说,受益于 3G-4G 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终端出货量均增长乏力。
5G 时代预计 AR/VR 产业进入快速渗透期。
2021 年消费类 VR 设备全年出货量已接近千万台,生态有望从游戏逐渐拓展至社交领域;商用 VR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安防、房地产、医疗等领域加速渗透。
AR 处于商业化前期,随着上游零部件技术升级以及下游生态的不断完善,AR 设备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移动终端设备。
生态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全面突破。
VR 方面,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如 Facebook、三星、华为、小米等均已推出 VR 头戴设备;同时头部厂商积极拓展软件生态,扩展 VR 设备的用户圈:2021 年 4 月 21 日 Oculus 举行了首届游戏展,发布了 12 款应用于 Quest 2 的 VR 游戏,VR 游戏生态逐渐完善。
我们认为,随 5G 商用进程加快,VR 生态的快速成长,消费类 VR 设备将进入快速渗透期。
据 Omdia 预测,到 2025 年,VR 活跃用户将突破 4,500 万,消费类 VR 设备数量有望增加至 4,500 万台。
AR/VR 出货量预测:2020-2025 年,中国 VR/AR 终端硬件出货量将由约 400 万台,增长 至接近 6000 万台,预计 2025 年中国 VR/AR 终端硬件市场规模为 1789 亿元。
元宇宙崛起,带动 3C 自动化投资。
经测算,4G 时代,智能手机的整机组装产线年市场仅为百亿,元宇宙崛起,终端规模提升将带动 3C 自动化市场规模提升。A 股目前 3C 自动化 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做组装和检测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一类为面板设备。
3C 自动化市场竞争格局在 4G 时代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龙头公司已显现。
3C 自动化行业在 3G-4G 时代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产业内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受益于苹果培养供应链,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 20 亿的 3C 自动化企业依然崛起,包括博众精工、科瑞技术、赛腾股份等。
5G 时代,元宇宙崛起,是各类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迸发期,将带动新的设备类投资,我们认为,最先受益的还是 3C 自动化相关的龙头公司,因为
(1)这类企业有着非标自动化生产线的多年经验,技术领先,
(2)大客户合作多年,能够最先合作研发新产品的产线,
(3)具备工程师红利和规模生产优势。
2. 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依然持续
据 SEMI 统计,2021 年 1-10 月份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 440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33%。
一方面,5G 时代开启,带动物联网、AI 需求逐步崛起,有望引领半导体行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另一方面,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带动汽车电子景气,带动半导体需求增长。
根据 SEMI,预计 2021 年设备全球销售额将达 10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2022 年同比增长 11%。
我国半导体产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国产化瓶颈亟待突破。
半导体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但产业规模与海外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20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 8848 亿元,同比增长 17%,而同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 3500 亿美元,其中进口较多的主要是存储器、控制器及处理器等。
全球主要半导体企业上调资本开支计划,本土晶圆厂产能大幅扩张,半导体设备需求景气。
根据 Gartner 预测,2021 年全球芯片制造业资本支出将达到 14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台积电 2021 年初指引未来 3 年 1000 亿美元高强度资本开支,且有望继续调高。
据 SEMI 估计,2021 年中国大陆芯片厂房建设投资有望创下 180 亿美元历史新高,2022 年将进一步提升 至 27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0%。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较低,关注国产突破。
受益于下游扩产,半导体设备景气向上。且随着国产厂商技术及产品进步,近年来国产化率逐年提升。
3. 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机器人自动化行业长期趋势向上
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蓄势待发。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近年来增长快,2020 年达到为 246 台/万人,但仍落后于其他工业国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仍有翻倍空间。
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十四五期间机器人行业 CAGR 超过 20%。
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三大 核心零部件市场依然由国外品牌主导。
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技术水平已逐步追赶。
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
(二)新能源:寻找碳中和大势下的装备制造
碳中和拉开帷幕,装备制造业有望扮演重要角色。2015 年气候大会《巴黎协定》规定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不应超过 1.5 度或 2 度。为达成此目标,全球各国不断收 紧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窗口。
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球共有 130 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其中 90%都设定了 2050 年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包括美国、日韩、欧盟等国。对此,我国也采取有力的政策与措施,宣布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1. 新能源发电相关:光伏设备&风电设备
电力领域的低碳发电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这为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长期发 展指明了确定性方向。
未来国内能源结构将减少石化比重,向清洁能源倾斜。国内陆上和海上风电近年迎来新一轮装机浪潮,而伴随着“平价上网”的到来光伏各个环节均在推动扩产计划。
(1)光伏设备:降本增效趋势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设备机会
“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装机有望大幅增长。光伏已可见超越燃煤发电经济性的潜力。中国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15%的规划目标,距 2030 年 20%的目标已非常接近,超前完成的概率较大。
欧盟正式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40%大幅上提至60%,料将拉动可再生能源在终端消费中的份额快速提升。
预计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40-50GW,2021-2015年CAGR达到18.9%。中电 联预期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约10%-11%,202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3.7亿千瓦,同比增长约 7.7%。
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1.2 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比 2020 年底提高 2.5 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预计将首次超过煤电。
预测 2021 年全球新增规模将达到 150-170GW,2021-2025 年 CAGR 达到 22.4%。
据光伏协会预测,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 270-330GW;取中位数,截止 2025 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将接近 2100GW,5 年复合增速达到 22.4%。
光伏成为主力能源的背后是不断的降本增效,而降本增效的核心是技术迭代,其中设备是关键环节,因此设备弹性更高。
碳中和大势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需求不断释放,同时在降本提效的带动下,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具备持续扩产动力,加速落后产能淘汰与出清,扩大优势产能规模,抢夺盈利窗口期。
此外,快速技术更迭缩短设备生命周期,使得光伏设备行业体现出较强成长属性。
硅片环节:新老玩家齐发力,接连扩产硅片设备龙头订单高增长
硅片环节较强的盈利能力吸引新玩家进入。硅片环节仍为隆基中环双寡头格局,但产业迎来了上机数控、高景、双良、三一等新进入者。根据公司公告,预计隆基 2021 年底单晶硅片 产能将达到 105GW,中环 85GW,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 Solarzoom 预计,2021 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408GW,同比增长70%,多晶硅片产能约51.3GW;2022年单晶硅片602.3GW,同比增长 47.5%。
扩产带动硅片需求大幅释放,核心设备厂商晶盛机电订单高速增长。
2021 年披露新增光伏设备订单金额达到 131.65 亿元,客户包括中环、双良、高景。充足的在手订单确保公司业绩在 2022 年继续保持高增长。
电池片及组件环节:
N 型电池渐行渐近,2022 年有望是新技术设备放量的一年 N 型电池转换效率更高,未来 10 年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根据衬底掺杂不同,晶硅电池分为 P 和 N 型。P 型以掺硼元素 B 的硅片为衬底,继续生长其他功能层;N 型衬底掺杂为磷 P。
两种电池发电原理无本质差异,都是依据 P-N 结形成内部电势差,光照后,空穴由 P 极区往 N 极区移动,电子由 N 极区向 P 极区移动,形成电流。
光伏协会预测 N 型高效电池 2030 年转换效率或超过 25.5%,而 P 型电池最高只能达到 24.1%。
2020 年,N 型电池的市占率仅占 3.5%。 CPIA 预测 2030 年,该数字或将达到 56%左右。
HJT 平台型技术,提效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
HJT 最高研发效率已达到 26.63%,由日本 Kaneka 创造,未来以 HJT 技术为平台增加叠层技术有望突破 30%的效率水平。
此外,HJT 双面率高、弱光性能好、光照稳定性高、温度系数低、无 PID 现象,具有一定的发 电增益,从 LCOE 角度出发,HJT 相比 PERC 可以溢价 20%,从效率角度出发,HJT 效率高出 PERC 1.5%以上则可体现出性价比优势。
HJT 渗透率提升料将释放广阔设备需求,国产设备厂商有望深度受益。
HJT 产线与现有 PERC 产线完全不兼容,需替换全部设备,料将带动电池片设备需求快速增长。
国产设备在制绒清洗、PECVD、PVD/RPD、丝网印刷/激光转印四个环节均已实现先期导入,未来,随着国产设备技术进一步成熟带动单 GW 投资下降,HJT 有望打开需求空间,国产设备厂商将显著受益。
(2)风电设备:制造降本与进口替代
“十四五”时期风电发展进入新时代。风力发电已成为清洁能源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 着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风电机组的装机成本不断下降,同时,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风 电即将迈入平价上网时代,正处于从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过渡的关键时期,未来 5-10 年内, 风电将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风机大型化是后续降本目标,国产化率仍有提升空间。
风机大型化后单机材料需求量增加,但功率增加更多,因此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 158 米直径的风机是主流,170 米的风机也已出现;零部件国产化是另一大目标。风机包括风轮、塔筒、主轴、发电机等部件构成,目前风机国产化程度较高,但部分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2. 新能源汽车相关:锂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
展望 2022 年,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延续强势。
从全球角度看,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叠加特斯拉等品牌强势产品陆续推出提振需求,预计 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纯电+插电混动)的销量将达到 640 万辆,比 2020 年增长 98%,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达到 400 万辆,PHEV 的销量将达到 240 万辆,而其中欧洲和中国是增长的最主要贡献。
从国内市场来看,电动车渗透率加速提升超预期,新能源产业链高景气态势有望延续。新能源乘用车 1-11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累计约 251 万辆,同比+178.3%,1-11 零售渗透率为 13.9%,较 2020 年 5.2% 的渗透率提升显著。汽车电动化时代已全面开启。
预计 2022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23%左右,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突破 600 万辆。
(1)锂电设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
据起点锂电统计,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 190.5GWh,同比增长 36.9%。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高景气度,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维持高增长。
据起点锂电统计,2021 年 1-10 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225GWh,同比增长了 116.1%。
预计 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超过 300Gwh,2025 年提升至接近 2,000Gwh。
未来几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增速维持在 60%左右。
动力电池需求持续提升,电池厂商持续加码产能扩产。
全球来看,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日韩企业 LG 化学、松下、SKI 等,欧洲企业 Northvolt 等均已披露大规模扩产计划,亦可印证龙头企业对行业高景气度延续的信心。
智研咨询预计 2021 年 /2022 年/2023 年全球锂电池产能将分别达到 1012 GWh /1328 GWh /1693GWh,对应增速 25.9%/31.2%/27.5%;中国锂电池产能将分别达到 635 GWh /802 GWh /1056 GWh,对应增速 24.3%/26.3%/31.7%。
扩产利好锂电设备,预计未来设备需求量确定性高增长。
锂电设备分为前中后三道,价值量占比分别为 35%、35%、30%,其中前道核心设备为涂布机(价值量占前道设备比重 80%),中道核心设备为卷绕/叠片机(价值量占中道设备比重 70%),后道核心设备为化成分容检测设备(占后道设备比重约为 70%)。
四个角度看锂电设备机会:
(1)宁德时代产业链受益相关设备公司,(2)具备出海能力的锂电设备公司,(3)二三线锂电池产业链受益弹性标的,(4)为锂电池厂商提供整线自动化设备的厂商。
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海目星、联赢激光、中国电研、科瑞技术、博众精工、赢合科技等。
(2)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车,在制造工艺上的新变化带来零部件和设备新机遇。一体压铸工艺拉动超大型压铸机需求。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催生工艺革命,压铸机大型化趋势显现。特斯拉行业首推一体压铸工艺,采购力劲科技 6000 吨超大型压铸机应用于 Model Y 后底板制造,该工艺针对全铝车身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带来车身制造的变革。
压铸机大型化趋势显现,力劲推出 DREAMPRESS 9000T 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海天金属推出 8000 吨超大型压铸,伊之密发布全新 LEAP 系列压铸机剑指世界级压铸机品牌。
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 10 年 10 倍。经测算,新能源高压连接器 2021 年约为 50 亿。 新能源使用高压连接器的单车价值量在提升,有望从目前的 1500-2000 元提升到 3000-5000 元。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空间有望扩充到 500 亿以上。相关标的:中航光电、永贵电器、瑞可达。
三、自下而上寻找机械设备“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2021 年以来,政策层面频频鼓励专精特新,且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大走强的关键阶段,在应对众多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上,小而美的企业具备其动力和活力。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且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集群,过去的中国企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大而不强,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此轮制造升级,逐步迈向中高端制造,规模不再是首要目标,需要突破高附加值产品,需要一批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品质和技术的“隐形冠军”。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隐形冠军”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过程的脊梁。
“专精特新”,是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
2019 年,中办、国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决策部署,并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开展工作。
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机械行业公司数量居专精特新之首。
当前共有 299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 A 股上市,占全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 6.1%。其中,机械设备为“小巨人”所在最多的行业。且相比于第一、二批入选的上市公司,第三批中机械设备行业的企业显著增加。
四、报告总结
2022 年关键词:硬科技、新能源、专精特新,自下而上寻找α。
硬科技:元宇宙、智能制造下的硬科技相关机械设备类行业机会
方向一:科技产业每 10-15 年一轮升级周期,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 4G 时代步入尾声,5G 时代开启有望拉动新一轮科技红利释放,诞生新的算力算法终端龙头,也将带动新一轮投资。投资拉动下设备类受益的依然为具备技术优势、客户优势、规模优势的 3C 自动化龙头企业,标的博众精工、科瑞技术等。
方向二:半导体设备,2022 年本土晶圆厂产能持续扩张,制程技术持续提升,设备国产化进程依然持续,关键环节国产突破。投资标的包括精测电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万业企业、华峰测控、至纯科技等。
方向三:机器人自动化,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趋势下机器人行业有望保持年均 20%+的增长,投资标的埃斯顿。
新能源:寻找碳中和大势下的装备制造
方向一:新能源发电相关,包括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碳中和大趋势下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向上。清洁能源成为主力能源的背后离不开降本增效,光伏技术迭代,风电大型化制造降本及关键部件国产化,设备在降本中起到关键作用,受益弹性更大。标的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帝尔激光、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联赢激光、新强联、中际联合、金雷股份等。
方向二:新能源汽车相关,包括锂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强势,渗透率不断提升,产业链相关环节有望诞生众多 10 年 10 倍的赛道。
设备方面(1)锂电设备,随着下游扩产加速,十四五期间锂电设备 CAGR 超过 30%,(2)新能源汽车工艺变化对设备的影响,包括压铸机大型化,高压连接器等。标的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联赢激光、力劲科技、永贵电器等。
专精特新:寻找机械设备“隐形冠军”
2021 年以来,政策层面频频鼓励专精特新,且中国制造业正走向由大转强的关键阶段,在应对众多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上,小而美的企业具备其动力和活力。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且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集群,过去中国企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大而不强,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此轮制造升级,逐步迈向中高端,规模不再是首要目标,需要突破高附加值产品,在此过程中有望诞生一批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品质和技术的“隐形冠军”。
这些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过程的脊梁。
结合行业景气度、业绩确定性及估值,先导智能、帝尔激光、天宜上佳、精测电 子、埃斯顿。
五、风险提示
制造业投资低于预期、新技术渗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设备出口 不及预期等。